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资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大众日报》:河海相约

发布时间:2024-04-02 05:04 人气: 信息来源: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字体:


   当今世界,大河三角洲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3.5%,却集中了世界上2/3的大城市。今天的中国,珠三角、长三角早就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  

   今天,沉默多年的黄河三角洲,凭借巨大的潜力,吸引了众多智慧、前瞻的目光。

神秘的净土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本国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的国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我们生存的家园”的深切关怀,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战略性举措,是中华民族对于全球未来的积极贡献。  

   年轻的东营市委领导敏锐地觉察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必须遵循的总纲,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时任东营市委书记的李殿魁回忆: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整版报道联合国环发大会的消息时,眼前就一亮。  

   他敏锐地觉察到里面的政策变化,立即安排市政府经济研究室关注大会内容,列出与东营发展有交集的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专班推进。  

   就这样,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就成了当年东营市政府的首选题目,科学规划,积极运作,申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作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8万公顷,缓冲区1.3万公顷,实验区8.2万公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万公顷;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4.85万公顷。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每年新造陆地近2万亩,使这里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2020年,东营市各市直部门移交自然保护区执法权49项、委托自然保护区执法权70项,并在整合优化黄河三角洲周边8处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委托专业技术支撑单位编制完成了《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候鸟们如潮水般汇聚,翅膀轻轻拍动着,像是在天空中绘出的一幅美丽风景。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298种,其中候鸟达2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黑嘴鸥等49种。  

   春日黄河三角洲,湿地上的鸟儿翩翩起舞,如诗如画。东方白鹳高雅地立于湿地之间,如一位绅士般优雅;丹顶鹤翱翔于空中,翅展飞翔,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大天鹅和黑嘴鸥在水面上优雅地航行,宛如梦幻中的仙境。春风拂面,候鸟们迁徙至此,给这片湿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们在这里筑巢繁衍,生生不息,将这片湿地装点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仿佛是一幅神秘的画卷,安静而美丽。候鸟们在这里找到了家园,它们在这片净土上与自然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这里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鸟儿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尽情展翅飞翔。在这里,它们自由自在地栖息,不受干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里也是人类心灵的净土,宁静而神秘,让人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之中。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400余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分布面积达6.5万亩,芦苇分布面积达40万亩。  

   黄须菜,学名翅碱蓬,是沿海滩涂上的第一道绿意,春天的恩赐。它的形态虽然不高大,但却能给人带来一种勃勃生机的感觉。  

   在那个春雨润物的阳春三月,黄须菜顽强地冒出了坚硬的碱土,生长着。它仿佛是大地的绿色守护者,那种特别的耐盐碱能力,让它在海水的浸泡下依然顽强生长,在太阳的炙烤下依然屹立不倒。只需一丝阳光的轻抚,它便绽放出灿烂动人的光芒。  

   当黄须菜长到十余厘米时,它的颜色也从淡绿转变为深绿,远远望去,如同细碎的星星点点,在荒滩上点缀出一片奇特的景象。这些深绿的小叶,为沿海的大地增添了生机和绿意,成为大地上的一处亮丽风景。  

   及至十月深秋,金风萧瑟,那些黄须菜在秋风中摇曳,如同大地上的一片片翡翠,散发着宁静而美丽的气息。黄须菜,它是大地的守护者,是生命的奇迹,是大自然孕育的美丽……  

   春去秋来,黄河口的柽柳丝丝入画。它亭亭玉立,掩映在一片荒凉之中,却展露出生命的迸发与美丽的坚韧。  

   黄河口柽柳,又名三春柳,乃赞美规律开花之奇特。岁月流转,柳树能开花三度,实在匪夷所思。风雪寒冬,柳香犹在;炎炎夏日,绿叶翩翩;秋深时节,金黄花开,生命坚韧,无惧风霜。三春柳,独自挺立,苍劲枝干勾勒生命画卷,宛如浩瀚乐章。  

   站立在荒原之上,柽柳似一位孤独的守护者,凛然挺立在风沙之中。它高大挺拔,仿佛一位古老的战士,凝视着远方,守护着这片曾经沧海的土地。  

   “翅碱蓬”是耐盐先锋植物,可以固着地表盐分,对盐碱土壤有积极改良作用。但在多年前,盐地碱蓬的生存空间,却一度被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挤占。  

   “20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进入黄河三角洲附近的潮间带,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内迅猛扩张,严重影响了滩涂潮汐水文过程,导致盐地碱蓬严重退化,如果不及时控制,局部区域的‘红地毯’景观可能会消失,互花米草还严重威胁其他本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健康。”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进河说。  

   2016年以来,东营市从技术上攻关,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勘测调查,通过野外治理实验和室内模拟分析,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形成了围淹+刈割、刈割+翻耕、施用除草剂3种治理方式,并陆续实施治理工程。  

   截至目前,保护区累计退耕还湿、退养(殖)还(海)滩7.25万亩,累计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湿地面积增加了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  

   在黄河口的芦苇之海,风起时,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铺天盖地,气势如虹。这片梦幻般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在诗意的画卷中。  

   夏日里,微风拂过,芦苇摇曳,水波荡漾,如同碧浪无涯,让人心旷神怡。秋风起,芦花飘洒,洁白如雪,落英缤纷,仿佛漫天飞雪,让人陶醉其中。  

   而这片芦苇之海不仅是一处美景,更是实用的资源。芦苇被称为世界上的第二座森林,是优质的环保材料。它们不仅美观,更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清新的氧气,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  

   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天空,一只孤独的鹜鸟在悠然飞行。身后是残霞满天,水面泛着浅浅的金光,仿佛把整个秋日的美好都凝聚在了这片宁静的水域上。  

在鸟儿的乐园里,它们自由翱翔于苍穹之间,展翅飞翔,尽情享受着自由和安宁。宛如一群排阵步兵列满天宇,勇猛无畏;又有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飘逸自如,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让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魅力,让我感怀生命的绚烂与壮丽。

《21世纪议程》与UNDP项目

   在黄河口,生长着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片刺槐林。

   黄河口的刺槐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翠绿堡垒,在荒凉的沙漠之中绽放光芒。茁壮的槐树,枝繁叶茂,仿佛是大地的守护者,为周围的生灵提供了一片难得的清凉与宁静。  

   这片刺槐林,见证了黄河与大海的交汇,是上天赐予这片土地的神奇馈赠。而黄河三角洲,则像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世界各地的目光聚焦在这里,期待着未来的繁荣与发展。这里的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让人无法抗拒这片土地所散发出来的悸动与魅力。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潜力,就像片充满灵性的刺槐林,是那样的令人瞩目。  

   1997年5月2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暨UNDP项目最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科技大会堂隆重召开。  

   UNDP项目定名“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国内外高层专家最早提出来的。  

   作为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富集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辽阔的滩涂、海洋资源,富集的油气资源、盐卤、盐矿资源和新、奇、野、美的旅游资源,都构成了黄河三角洲的优势。  

   但由于黄河三角洲是近百年来生成的新淤地,成陆相对时间短,地下水位高,土地易盐渍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且黄河口频繁摆动、流路不稳严重制约黄河三角洲长期发展和中心城规划建设。当时石油开发虽然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当地经济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巨大的潜力还没有凸显出来,如何使黄河三角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因此,首先编制一套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的长期发展规划成为UNDP项目的一项重要目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是世界上最大的无偿援助和多边技术援助机构。在谈到为什么支持和资助黄河三角洲开发项目时,该署的一位官员说,黄河三角洲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项目是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我们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就必然支援黄河三角洲开发项目。  

   1995年3月,“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正式实施。经过两年的研究工作,中外专家在多次考察黄河三角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取样、调查、分析和攻关工作,为黄河三角洲构筑了一个综合性、长期性、渐进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规划体系。这一成果包括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总报告、3个分报告和12个专题报告。  

   来自UNDP、荷兰、加拿大、日本、德国和中国各方面的近百名专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角度对该项目认真评审,肯定了项目执行两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中肯地指出了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就黄河河道整治的具体方案、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具体布局、环境生态保护与石油关系等,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性的意见。  

   UNDP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盖西雅先生指出:“我们认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当地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郑重承诺。”一语道出了该项目从方案到实施的关键所在。  

   现在看来,UNDP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核心,是指出了未来黄河三角洲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黄河口国家公园能在今天横空出世的生态基础。

“保护”是第一要务

   1只成鸟,3只幼鸟,惬意地立在人工巢上,或站立休憩或梳理羽毛。这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正在一丝不苟地观察着旷野之上鸟儿的一举一动。  

   目前,他们已在保护区为东方白鹳搭建了115个人工巢,并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全天候了解它们的习性和需求。  

   “快看,鸟巢上站的就是东方白鹳,它脚下是咱保护区的‘巢王’,直径有5米。”  

   60倍单筒望远镜前,赵亚杰刻意压低说话的声音,却难掩心中的兴奋。  

   每年初冬,多种来此越冬的鸟儿降落栖息,这是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鸟类最多的时段,也是保护区科研人员特别忙碌的时段。  

   赵亚杰是辽宁省葫芦岛市人,2005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因为对生态专业的执着与热爱,她选择来到东营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成为一名研究鸟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人员,至今已扎根保护区7年多,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  

   赵亚杰说,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做巢,但是黄河三角洲乔木比较少,保护区工作人员就竖起15至17米的杆子,为东风白鹳搭建人工巢,目前已搭建115个。2005年,东方白鹳首次在保护区自然繁育,今年繁殖雏鸟324只,几年来累计繁殖2278只,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亚杰虽然是女同志,又是博士,但她很泼辣,接地气,能吃苦,工作积极主动。”和赵亚杰同事多年的刘静说。  

   在人烟稀少的保护区,孤身一人扛望远镜,钻芦苇荡,上人工岛,观察水鸟生息,收集数据资料,成为赵亚杰的工作日常。  

   说起鸟儿,赵亚杰就像说起自己的朋友。  

   “这是黑嘴鸥,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眼神特别‘呆萌’,它的小宝宝更可爱。它们2013年开始在保护区大量繁殖,今年的繁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突破1万只。”  

   保护生态,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黄河入海口远望楼一楼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生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全面观测。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充功能,引进人才,深化对水文、土壤、气象、空气等环境监测,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黄河三角洲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南来北往的鸟类超过600万只,被国内外鸟类专家形象地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187种增加到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有25种、65种。从去年3月至今,还首次发现火烈鸟、白鹈鹕在这里栖息。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珍稀濒危鸟类就成了监测重点。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在全国全省大格局、黄河全流域中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2021年10月19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规划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3517.99平方公里,涉及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区、利津县。  

   黄河口国家公园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它将是我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2021年12月31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向国家林草局提出评估验收申请。2022年3月完成了省级自评估和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工作。2022年3月,完成省级自评估和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工作。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后,6月28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提出设立申请,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  

   “黄河口作为黄渤海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和生命起源地,以及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其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杨越超认为,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有助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保护’是第一要务。”  

   2022年3月,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努力之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终于圆梦。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这意味着上述创建任务已经完成。  

   这对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专班组长许明德来说,终生难忘。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走在黄河三角洲湿地里,处处鸟鸣啾啾,每年数百万只鸟儿组成的无数“飞行编队”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但黄河口国家公园在创建过程中却经受了诸多考验,湿地生态修复成为主要难题。  

   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专班认真研究黄河口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规律,实施引水提水、水系连通等工程,着力构建“河—陆—滩—海”水系连通体系,促进黄河与湿地的良性循环,生态用水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三年间,东营市为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生态补水4.69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湿地的土壤盐碱化,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改善。根据动植物生长环境,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将湿地划分为49个区域,每个区域实现按需补水、分区补水、科学补水。  

   许明德主任展示了一张特别的图片:一个脚踩的小坑里,翅碱蓬长势茂盛,而小坑外却稀稀拉拉。对此,他解读:“小坑里有水分,种子吹不走,所以长得好。”  

   这一幕启发了专班,他们总结出滩涂湿地生态治理“八步工作法”,大力推进微地形塑造,有效补充植物水分,达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效果。  

   在黄河水的滋养下,这里水丰草茂、生机盎然。  

   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奇”“特”“旷”“野”的美学特征。  

   都说笔落惊风雨,创建中的黄河口国家公园,以其恢宏的写意,惊艳了世界。  

   站在黄河口,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宏伟,大自然的神秘,以及时间的飘逝。这里每一片绿叶,每一朵白云,都在述说着古老的传说。我仿佛能聆听到大地的低吟,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在沧浪之水中,让我们重拾自由;在生态之美中,让我们触摸生命的力量。  

   大河与大海的盛约已经发出,赶海,观鸟,劈柴,喂马。  

   山不让尘,以纯净诠释信仰与坚持;川不辞盈,以奔流演绎奋斗与追逐。


来源:中国环境APP

网站导航
主办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工业南路44号丁豪广场4号楼3楼
电话:0531-82927171 传真:0531-82927171 Email:sdshbcyxh@163.com 鲁ICP备20008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