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要览速读
1. 环保企业突围不能仅仅依赖技术创新本身,还要结合公共管理和商业模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企业要进行创新,因为不创新很多情况下就是“等死”,但是创新的方向错误又可能是“找死”。因此对于创新的把握要更多的考虑技术、商业和公管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公管角度之人口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速持续放缓,再过几年尚未实现碳排放零增长,可能要先达到人口零增长(近似预言了,一个月后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2021年人口净增长仅为48万人)。同时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流动呈现中西部向东部沿海流动的趋势。人口的增长、结构变化都将影响城市固废的产生量、产生结构以及管理模式,对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都在产生巨大影响。
3. 公管角度之财政状况:地方财政收紧趋势明显,土地财政在一般公共预算中占比不断攀升,近期出台文件要求土地收入在两农工作上的支出将进一步挤占财政支付能力,有可能影响现有环保商业模式。已经体现在依赖政府付费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是应收账款角度。
4. 在PPP受控及财政紧缩等各公管要素影响下,环保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乱象频生,合规及收款风险继续增加。
5. 企业三“yu”之“阈”:即阈值,企业的资源有限性。有限的资源(不仅限于资金资源)在创新当中的合理分配和选择是企业必须要首先考虑的。
6. 企业三“yu”之“遇”:即机遇,企业进行创新要明白成功是有概率的,哪怕方向和时机的选择看起来都没有问题,也存在创新失败的风险。因此要通过合理的制定企业战略,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
7. 企业三“yu”之“御”:即防御,企业在开始创新时就要制定好防御策略,从技术、模式和品牌三个层次构建好护城河,以免大量投入后创新成果被抄袭复制,导致企业发展不及预期。
8. 垃圾焚烧仍是固废行业核心。增速放缓趋势已然显现,“十四五”首年增量已占“十四五”时期预计增量(22.4万吨/日)的三分之一。加之新增项目平均单体规模首次跌至1000吨/日以下,“十四五”剩余期间增量将持续下行,竞争加剧。补贴政策方面,2021年正式进入竞争报价时代,提升发电效率、热电联产等措施都将有效扩大企业的报价空间。
9. 有机垃圾方面,“十四五”首年来看,厨余垃圾集中处理需求释放不及预期,餐厨垃圾集中处理需求释放平稳。在环保督查压力下,应急需求激增,应急长期化、应急分散化影响下,分散化处理商业模式边际改善,带动分散式需求持续释放。
10. 垃圾填埋新增市场需求接近冰点,市场由量转质,封场及存量治理需求大增,在补短板要求下,填埋场成为城市战略储备资源;存量市场中,运营类项目数量仅占13%但单体规模相对较为可观,由于对运营质量要求较高,专业环保公司在这一类项目竞争中有相对优势,而工程类项目数量占比达到87%,且主要由工程施工企业获得;单体规模最大的填埋场复生类项目专业性要求较高,专业环保公司有一定竞争优势,但由于项目复杂投资大,此类项目数量极少。另一方面,积存渗滤液问题凸显,环保督查压力下,应急处理需求激增,应急长期化影响下,渗滤液全量化处理技术企业迎来发展高峰。
11. 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持续释放,其中工业污染场地治理项目数量最多,占比达到87%,且单体项目规模较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专业环保公司有一定竞争优势;从付费主体角度来看,政府付费仍是主要来源,平台公司(受益者)中主要是本地城投、地产开发、文旅、乡村振兴公司,污染者付费模式尚不成熟,项目较少。
12. 环卫市场化持续深入,2021年新增中标项目数量和金额均首次出现同比下降;长期绑定逻辑下,跳出“市场化率”误区,E20通过重新定义环卫“商占率”来体现真实的环卫企业市场空间,2021年环卫商占率32.76%,对于大型龙头企业而言仍有大量市场空间;此外,环卫市场“商占”集中度逐年下滑,竞争仍处于白热化,“十四五”或迎来整合期。
13. 建筑垃圾领域在“无废城市”推进背景下迎来发展,市场空间加速释放。目前来看市场竞争中民企占主流,但获取的项目数量在逐年下降,政府的平台公司在2021年中标的项目占比达到了36%,呈明显上升趋势。
14. 在内卷的时代中,追求企业发展的二次曲线很重要,但要在技术、公管、商业三个维度综合思考方能避免落入“技术创新陷阱”。我们关注到环保行业中一些创新成功案例,并总结成九大特点分享给大家:资源化是未来固废在红海中突围的主要路径,可通过循环层级提升产品价值,使产品大宗化、流程嵌入化,避免落入产品属性引发的“资源化陷阱”;民营技术企业要从“排浪式”发展走向“旋涡式”发展,可考虑设备租赁代替工程拉动长期服务的中资产模式;在环保督查压力下形成的应急长期化、应急分散化商业模式值得思考;增量市场饱和,进入衰退阶段也不是行业的终点,二次曲线要在周期迭代化中寻找新的增长点;要素效果化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对客户的显示度;最终在环保领域形成突破,离不开服务产品化。
前言
首先表示感谢,在这个非常的时间能够顺利开成论坛,我估计在近半年内可能是大型固废论坛的孤品,核心是靠各位企业家和关心这个行业的同仁们。
2021年12月16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在“2021(第十五届)固废战略论坛”的报告,题目为 《固废行业年度盘点-以技术创新突破成长天花板的几个陷阱和破局规律》。
此次年度盘点是薛涛在E20固废战略论坛上的第七次年度报告。
本次报告共分为四个章节展开:
1.最好的一年
2.企业战略之三“yu”
3.机会在哪里
4.创新成功的路径总结
最好的一年
首先,这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部分关键词,大家非常关心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四五”的第一年到底发展得怎样。国家统计局也发了很多数据,几个核心指标的增长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是也有人说这也许是往未来看“最好的一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经济数据相对比较专业,看起来不太直接。我们从一个更直接的数据-人口来看,2022年1月17日刚刚公布的2021年人口变化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人口净增量仅为48万人,较2020年200万人的净增量下降了76%,成为近10年来增加人口最少的一年。而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0.34%,同样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从新生人口来看,2020年我国新生人口仅为1200万人,已经接近历史低位。而从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新生人口仅为1062万人,再次下降。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我们还没有达到碳排放的零增长,却先要达到人口的零增长(近似预言了,一个月后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2021年人口净增长仅为48万人)。当然这一趋势也并非仅在中国,韩国人口已经形成了负增长。
从结构方面来看,我国人口的结构明显在往老龄化的结构发展。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虽然净增了7897万人,但15——59岁人口却净减了3952万人,老龄化趋势明显。人民银行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如果把价格变化看作是汽车,那么人口变化就是一艘巨轮”,其含义是说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旦发生,这样的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很难调头的。
从人口流动角度来看,上图中红色的省份是人口流入,绿色的省份是人口流出。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动的特征是从中、西部省份向东南沿海流动,大城市、重点城市群的虹吸效应显著。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样的人口变化数据呢?在上海环境王瑟澜总的演讲中,他提到一个很好的词汇是“备用”,这个词汇用得比较含蓄,实际说的就是富余的垃圾焚烧产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垃圾焚烧企业必须要关心招商引资让我们去做的项目,受到人口变化的影响,还有没有足够的垃圾量来支撑它,在未来20——25年特许经营期内,垃圾量够不够支撑我们签约时的规模呢?包括环卫的需求都会因为人口的流入或者是流出发生变化,对于原有的投资模式已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关心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来自公共管理方面的压力。
第二个公共管理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地方财政。从这条线来看,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的差距越来越大,右图中土地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占比每年逐步提高,地方财政越来越依赖房地产的收入。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环保项目设计,包括最近流行的EOD,最终预期都是用土地收入支撑这些大规模的投资。但是土地出让金这个“唐僧肉”各个部门都在惦记,比如说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割这么一块。中央出台了文件,《关于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考核办法》,其中规定“到‘十四五’末期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应达到土地出让收益50%以上的同时,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的8%;或达到土地出让收入的10%”。再加上房地产行业的调整,重度依赖土地的地方财政收入还能足够支撑我们环保项目吗。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环保类上市公司的数据。
上图是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中的上市公司部分财务数据统计,蓝色的部分一片形势大好。右下角中的应收帐款均值,在近年里发生了明显的增长,这对于企业在现金流管理和利润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图是环卫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中上市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统计,总体来看账期还不错,但是利润率在下降,因为这些也都是严重依赖于政府付费的项目类型。
再考虑到业务增量机会的下滑,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内卷的时代。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很多企业,包括大型国企的资产运营方和民营企业,都在谈技术创新,但是我觉得在环保市场上技术从来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举个例子,在其他的领域都有院士的技术转换成很强的生产力,或者是院士创业成功,或者是院士技术拿出来,比如支撑了5G应用的发展或者是电力行业的发展。反观环保行业,市场上的技术从来都是应用型的,而且技术的突破往往会被迅速地复制、追随、拷贝,因为我们的专利根本靠不住。另一方面,我们环保这个非常复杂的toG市场实际上又是一个关系市场,这一点目前来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这个市场中间,要想技术的驱动发挥明显的作用,必须要研究两大领域的问题:公共管理和商业模式。如果你在这两方面没有独立的思考,本身的技术的驱动力又不够强,那么你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不够用的。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小型的民营技术企业,必须要对技术的其他两个影响因素同时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生存和突破的方式。
大部分环保公司主要做的是toG的业务,因此我们以市政环境领域为例进行拆解。右侧来看环境保护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技术问题,比如说污水治理中厂网关系的问题、固废治理中分散与集中、以及固废三化博弈的问题,这些矛盾本身都需要很多的思考。但是大部分做技术的企业包括院士都不太理解左边市政公共服务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共管理以及其所影响的商业模式的问题。例如政府是怎么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这个过程中项目所采取的商业模式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复杂的。
仍以去年论坛中我们使用的这张商业模式创新的图为例,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政府签合同呢?尤其是在当下PPP本身已经发生重大的挫折的情况下,现在我们企业和政府之间没有一个简单、完全合规的签约模式。上图中间部分的数字是违背财政部相关的PPP规定,而改成政府做BOT业务的比例。我们看到在固废业务中,餐厨和垃圾焚烧不完全合规的比例非常高,这些项目会安全吗?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公共管理中的困境和难题,同时也是对业务扩张的威胁。
企业战略规划之三“yu”
回到企业战略,我们必须要创新,因为不创新就是等死,民营企业会死得更快,国有企业作为资产运营方会好一些,但是依然活得不太好。但是创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尤其资金有限的民营企业来说,一旦方向错误也许就是找死。在二维上来看,在这样一个内卷的时代中,企业之间拼的是效率,因为简单的扩张肯定不够,谁的效率越高谁才可能生存和得到二次发展曲线上扩张的机会,就像瀚蓝环境金铎总演讲中提到的那样。但是创新的方向选错了,则一定会拖慢企业发展的效率,甚至带来企业的死亡,因此创新实际上也存在很高的风险。所以更要对技术、公管和商业这三个要素同时研究。
曾经我在一篇人力资源的文章中提到过人的三“yu”,这次在企业战略选择尤其是技术创新中,也提出三“yu”的问题。企业家们跟我聊战略,如何做技术或者是如何进入一个市场,一般我都会先问这个问题,Y—U—(why you?),首先要问为什么是你?而这个问题要想回答清楚,就要分析我们这次说的三“yu”。
首先是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阈”,就是阈值,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在研究技术和创新方向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创新投入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一个中小技术企业本身能活着一年利润几千万已经很不容易,一旦投资方向错误,无论是技术还是投资运营的方式的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至少也会拖慢发展的效率。
第二个“yu”是“遇”,也就是机遇。我们很多时候看到一些企业成功了就觉得我也能成功。我认为这两位创业成功的人说得很对,他们都是认真地从血海生涯中杀出来的。他们知道创业85%或者是70%都是靠运气。对我们行业而言也是一样,技术的创新、研发技术的落地,很多时候是一个概率事件,这些概率性事件并不一能够成功。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围绕技术、公管和商业这三个主题进行认真、反复地研究呢?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成功的概率。企业的成功关键是结合企业自身的长板和短板,并且考虑到限制性要素以及先天禀赋的优势或者是时机,确定一个方向来提高成功的概率。
但光靠这个还是不够的。我这里提出的第三个“yu”是“御”,也就是防御。我们发现有的技术企业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技术的突破,但是不懂防御。我见到比较好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除了技术本身的突破外,在研发过程中就开始设计这个东西该怎么卖才能够更好地防止拷贝者,也就是在考虑如何构建护城河。如果没有护城河,在国内的市场上任何一个技术,一到两年就会有其他企业简单的复制,至少败坏你的技术路线的名誉。如何能做到更长地拉开与对手之间的差距呢?这一点的设计是在商业模式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在战略上一定要考虑这三个“yu”。
机会在哪里
回到我们固废领域,这个领域有一个好处,就是大部分的项目都是运营性的项目。另外国家不断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推动行业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昨天下午环保部等18个部委又发布了一个重磅文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有100个城市在春节前后上报本子,这给我们行业提供了很多的思考。因为“无废城市”的建设就是在上图中大框架下进行的。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在这当中会思考到固废领域和水领域有重大的区别,我们不但能够考虑toG的市场还能考虑toB的市场,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进行了toC端的业务尝试。比如危废行业实际就是同时具备toB和toG市场的复合性,而城市矿山就是同时具备toB和toC的复合性,垃圾分类则是同时具备toG和toC的复合性。固废行业所具有的这种跨领域的复合性给项目本身以及行业管理都带来很多复杂性。
需要注意的是,环保行业中一些领域已经进入红海的原因就是因为简单(包括技术、模式等多方面),只有市场环境非常复杂的时候,才可能在漩涡中产生蓝海的机会,这也就是无论国有企业或者是民营技术企业创新的机会。
我们也为一些央企进行了进入环保领域的二维分析,这个二维分析当中几乎聚集了无废的所有元素。我们认为技术强度和垫资强度两个维度实际上决定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长板和短板,也决定了企业到底适合进入哪一个领域。后面我们还会通过一些E标通采集的市场数据对部分领域进行佐证。
回到固废领域的主战场-垃圾焚烧,论坛首日10位企业家的演讲中都非常清晰地谈到垃圾焚烧市场基本面非常稳固,在双碳背景下其实垃圾焚烧在目前为止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主要托底的作用是非常稳固的。
注:本文中涉及企业排行数据均来自固废企业评选、环卫企业评选、E标通、上市公司公告、E20研究院自调研;对于上市公司的最终数据,请以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为准。
补短板强弱项的文件中也再次提出“要加快发展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等等自然也不必多说。王凯军老师和光大环境王天义总都说了我们行业的未来一定会走向全量焚烧,然后再逐渐被新的技术模式或者是整体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但是围绕焚烧做循环经济园有非常多的方便之处,因此后者整体替代将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当然垃圾焚烧也存在一些痛点,比如只能在300吨甚至500吨以上的规模才最合适。将在论坛第二日带来演讲的云南水务和续盈的小吨位的热解、碳化的分散式焚烧技术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就是针对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垃圾减量市场进行技术创新。还有飞灰的处置和提标改造。近些年来看,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的能力直线上升。根据E20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日,在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了77.37万吨/日。徐海云老师的致辞中也提到,2021年年底就可以把“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底的80万吨/日要求基本上完成,进度非常快。
另一方面,垃圾焚烧发电的国补政策在2021年正式进入了报价竞争的时代。由于相关内容较复杂,不在演讲中赘述。
用E标通的数据来看,与市场感知基本相符,近年来新增项目在直线下降,而且项目的单体规模也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增速已经下滑的情况下,2021年的1-10月份,新增规模达到了6.2万吨/日,我们在2020年固废论坛中曾预测“十四五”期间新增垃圾焚烧处理规模在22.4万吨/日左右,这一数字也在半年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的“十四五”目标中得到了验证。
这样算来,仅2021年一年,便已经干掉了“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能力的1/3,那么“十四五”期间后面几年固废领域还要干什么,成为了行业挑战。
从2016-2021年历年不同规模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分布看(左图),单体规模在600吨/日及以上的中、大体量项目历年新增数量在直线下降。右图中单体项目的平均规模也说明了一切,2016-2020年历年新增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平均单体规模均在1100吨/日上下波动,2021年1-10月平均规模首次掉到了1000吨/日以下,我们相信在大中城市焚烧处理能力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数年垃圾焚烧项目中标的平均单体规模将仍有下行空间。
国补退坡了,行业普遍认为生活垃圾焚烧的价格应该涨了。左图:2016-2021年历年新增不同规模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价格情况看,中标处理费单价确实涨了一点,但很有意思的是,2021年1-10月大体量的焚烧项目价格上涨反而更多。也许大家说不对,大体量的厂焚烧效率更高,定价会低一点,小体量的项目应该价格高一点才对。不是这样的,因为大体量的项目大部分在二线城市以上,政府支付能力强,另外有些项目是地方政府交给本地平台公司做,本地化价格相对较高,把平均价格拉起来,并不代表市场竞争中的真实情况。右图,从七大地理区的平均价格可以看到,华南、华中、西南、华中等地区的2021年焚烧项目中标价格相对较高。
再从社会资本端看,左边两图分别是生活垃圾焚烧企业国企和民企对比的趋势图,这两年相对稳定。据悉,近期国资委对于国企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政策收紧,主要可能由于在市场上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右侧是24家生活垃圾焚烧企业历年运营的规模变化,近两年运营规模增长较快,可能与补贴政策调整后企业抢装发电以进入补贴名单有很大的关系。
从生活垃圾焚烧十大影响力企业总规模占比看(左上图),十大影响力企业占比为61%;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新增规模占比更是高达87%(左下图),十大影响力企业牢牢控制了行业主要市场份额。在这之中,深圳的5-6家龙头企业占据了全国约30%-40%的市场总规模,这也是本次固废战略论坛选择在深圳召开的原因之一。我们发现华南地区不仅是项目高端,这次来深圳感觉到这个主场也非常不错。
我们还看到一个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垃圾焚烧的行业集中度在近十余年来一直稳定在60%左右。目前垃圾焚烧行业还处于焦灼的竞争中,行业的二次重整,二级市场的兼并重组还没有大量发生。我们相信这个状态在未来的5年左右一定会发生改变。这一现象在污水处理行业已经非常明显,当行业市场的绝对增速下降之后就会出现行业内的整合,大吃小形成更大的集中。
目前,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中(左图),A股10家,港股3家,新加坡上市公司1家,非上市公司10家。在分析上市公司市值(右图)时,由于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大量水的业务,我们把固废业务为主的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的业绩也列入进行对比。
上图是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中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及净资产同比变动排名,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的同比增幅比较高,还有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城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
备注:预计净利润通过2021年上市公司已披露的数据以及2020年数据予以估算。
上图是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中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及净利润同比变动排名。
上图是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中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及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变动排名。
左图是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生活垃圾焚烧总规模的排名,右侧是新增规模的排名;右下角图中区分了非本地新增、本地新增的项目规模,其中,橘色部分是本地国企承接本地项目的规模。
上图中是2021年焚烧总规模排名按照本地总规模和非本地总规模(左图)、已运营总规模和未运营总规模(右图)两个维度进行拆分。
固废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大量企业也在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发现在近年的固废战略论坛的舞台上,各家企业上台演讲都会谈到有机垃圾、危废等其他领域运营项目收入不同程度的扩张。我们注意到,由于各细分领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简单的以垃圾处理规模进行横向对比并不能体现部分业务的实质。因此我们用细分领域行业平均处理价格×相应细分领域的处理规模作为该领域的“可控制性运营收入”,而后对各细分领域进行汇总统计和对比。左图是2017-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可控制性营运收入变化情况。右图可以看到每个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情况,从中还可以看到他们正常的横向业务比较。
右图是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可控制性营运收入占比情况,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占到76%的控制规模。
以上是2021年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网络评选人气榜前十排名(左图)和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年度新闻影响力总得分排名(右图)。
今天第二个热点板块是有机垃圾,这是我们测算有机垃圾在“十四五”期间的市场容量。
应该说从我们今年观测的数据来看,实际上厨余垃圾厌氧大型项目的推进不及预期,餐厨项目还算正常。
从E标通上采集的数据(E标通采集的是市场化的项目,政府直接授予的项目是无法从E标通检索到的)可以看到,购买服务项目(主要是小型分散式)数量上占了主要部分,而大型的项目(集中)主要采取PPP(蓝色)或者非PPP特许经营(黄色)的形式开展,这类项目数量在2021年略有下降,这和地方财政紧缩的情况不无关系。
为什么分散式项目(购买服务类项目)这么多呢?我们认为还是在垃圾分类开展之后,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策未来发展水平的不确定性、财政紧缩以及应付当下考核要求的综合考虑,这就是造成应急分散化和长期化的原因之一。对于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财政能力相对较弱的,在当前垃圾分类开展尚不完全的条件下,如果直接以特许经营或PPP模式上大体量的餐厨或/和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营项目,将面临难以把握合理建设规模以及运营后可能出现的垃圾量不足的风险。在这种风险环境中,还要考虑当下垃圾分类处理的考核要求,自然产生了总投资较小、短期见效的分散式小规模处理的设备采购或购买服务的需求。
上图是2018-2021年新增餐厨/厨余处理处置(含收处一体)项目七大地理区分布情况,无论是大型的PPP或者非PPP特许经营项目,还是分散的购买服务项目,华东地区数量释放最多。右图是历年七大地理区域PPP&非PPP特许经营项目占比情况,西南区域(重庆、四川)等地在2021年释放了一些大项目引人关注。
商业模式上依然是PPP和非PPP特许经营两种。上图是历年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处置项目历年新增PPP&非PPP特许经营数量,2021年有所下降。从七大地理区看(右图),2021年1-10月,华中地区餐厨的不走PPP的非PPP特许经营项目非常多,厨余PPP项目在华南地区。
投资运营类项目技术的选择(上图)来看,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主要是两种,71%采用厌氧消化,29%采用好氧发酵;但是在餐厨项目上根据不同规模有很多的选择,包括黑水虻、压榨+焚烧协同、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下图分别为餐厨和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投运项目的规模分布,其中餐厨垃圾处理处置项目单体规模主要集中在100-200(含)吨/日;厨余垃圾处理处置项目单体规模较高些,近50%项目单体规模在200吨/日以上。
在一个监管更严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好消息,收运和处理一体化的市场价格是逐年提高。
在餐厨和厨余项目中(左图),民营企业参与市场化BOT的项目比例份额年年提高,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型企业在2021年餐厨市场也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右图是2018-2021年1-10月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中标项目按规模统计的占比情况,民企最多占到47%的规模,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作为以垃圾焚烧为主的重型投资类A方针企业在餐厨和厨余垃圾中同样占据了优势地位,技术企业也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在餐厨/厨余垃圾的处理总规模方面,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深高蓝德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前三(右图)。
第三个板块是垃圾填埋,论坛第二天的环节中,陈朱蕾老师的演讲也将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进行探讨。理论上看垃圾填埋已进入到了行业发展的衰退期,近十年来新增市场规模较小,且从2015年开始,由于原生垃圾零填埋等政策的逐步出台,垃圾填埋的新增项目增速转负,我们相信在“3060”的政策推动下下降速度会更快,可以看到增速在2020年已经降到很低的部分。在新增市场接近于零的大环境下,我们要思考垃圾填埋行业如何通过周期迭代在一次发展曲线的末端开辟新的二次发展曲线。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非正规堆放场的清除、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以及饱和填埋场的封场整治成为了这个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也使很多企业在中间得到大量的发展机会。
现在E20研究院数据研究中心会定期发布水务和固废的市场数据分析报告,里面包括了企业都非常需要的工程类项目。
通过E标通采集的数据,我们发现在近年中标的填埋场项目中,存量填埋场相关项目占比达到95%,而新增项目只占5%(左上图)。在存量相关项目中,运营类项目占比13%,工程类项目占比87%,87%工程类项目又可细化为维护改造扩容(65%)、封场修复(20%)和填埋场复生(2%)(右上图)。下边两张图则是按年份来看历年数据。
我们关注的是,在2018-2021年1-10月的存量填埋场项目中,半数以上的运营类项目单体规模在2000万以上;而填埋场复生的大项目规模占比很高,但项目数量实际很少。右图是不同类型存量项目的平均单体项目规模,填埋场复生工程的平均单体规模还是比较可观的(1936.0万元),维护改造扩容和封场修复工程的平均单体价格相对较小。这是工程类项目出现的市场机会。
就像在水领域一样,我们更关心的是谁获得了这些项目,在市场竞争过程当中,我们的环保技术企业面对施工企业跨界抢项目是否有优势,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我们的中标数据来看:从2018年到2021年数据来看,有一个小的让人可喜的地方(左上图),那就是专业环保公司的中标数量占比在提高,可能是客户更加重视技术给他们的安全感。从项目金额角度来看也是一样(左下图),专业环保公司中标金额的比例在提高,而占比下降的主要是施工类企业。甲方面对环保监管压力,还是知道要找专业环保公司来进行填埋场修复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保企业拿到什么类型的项目比较多呢(右上图)?我们看到中标运营类项目的企业基本都是专业环保公司,当然也有大型环保集团能够拿到项目机会。填埋场复生类项目中专业环保公司也占有一定比例,而维护改造扩容工程类的项目,则施工企业占比更多一些。
右下图是平均单体中标额情况。虽然填埋场复生类项目被施工类企业抢了很多,但是从中标额来看,专业环保公司中标的复生类项目单体中标额最大,说明大型的填埋场项目会更加重视环保技术的作用。
回到填埋场第二个商机,也是填埋场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伴生品,就是渗滤液。我们看到在近年的环保督察当中大量地暴露渗滤液的积存的问题,这主要是来自于浓缩渗滤液与雨水的混合。这跟早期填埋场渗滤液采用浓缩路线而浓缩液又没有得到充分处理有很大的关系。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在最近一轮环保督查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可以看到在每个问题填埋场中都是巨大的积存量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这就给做DT(RO)的企业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这里面就出现了两个思考:
第一是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做BOT运营是很难与大型国有企业竞争的,但是设备租赁的方式通过融资租赁等各种金融手段来减少现金流的压力,对于民营企业做重资产业务或者是垫付模式下的BOT运营业务是相对更加安全的。渗滤液处理领域就有这样的趋势,我们总结为中资产模式,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对装备的反复使用来获得长期运营的机会。
第二是我们认为虽然很多渗滤液项目是由于环保督查的压力而诞生的应急服务,但是这样的项目实际上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环保督察的压力一直存在,因此会出现应急长期化的趋势。左图为2018-2021年1-10月历年填埋场渗滤液应急项目的占比情况,近两年的应急项目数量直线上升。右图是近三年填埋场渗滤液项目的类型占比,可以看到,运营服务类占到45%,设备类项目占到33%,其中设备类又可分为购买设备和租赁设备,占比分别为26%和7%。
第四个板块是与填埋场高度相关的土壤修复。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上海环境、康恒环境等垃圾焚烧龙头企业都进入了土壤修复领域。这是一个大板块的内容。
土壤修复主要分为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农用地污染场地修复、矿山污染修复以及其他类污染场地修复四大类。从2017年-2021年1-10月不同场地类型修复市场工程中标项目数量占比看(左图),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占了主要的部分(87%)。右上图为2021年每月中标情况,右下图为2021年1-10月不同类型土壤修复工程类项目的中标情况。2021年仍然是以工业污染场地修复为主。
不同场地类型土壤修复工程类项目中标金额(左图),中标额较大的项目大多来自工业污染场地修复,主要因为工业用地一般在城市范围,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有土地的再生利用需求,而修复后土地的房地产开发收入支撑了这部分经费的来源。右图为2021年1-10月不同场地类型平均的中标规模,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平均单体中标价超3000多万元(3324.4万元),反观农用地污染修复仅有300多万(368万元),这就是城乡差距。
相信企业更关心的还是到底谁在中标,到底是施工类企业还是专业的环保公司?左图为2021年1-10月不同类型企业在不同污染场地类型的土壤修复工程项目中标数量的占比情况。图中可以看到,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主要是由土壤修复类环保企业中标,矿山污染修复类项目主要是地勘单位和土壤修复类环保企业中标,农用地污染修复大多由地方施工企业获得。而从中标金额来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专业环保公司占到了最大比例。右图为不同类型中标企业在不同类型污染场地的平均单体规模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还关心是谁在为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付费,是政府直接买单、平台公司买单、还是污染者付费呢?从左图来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主要付费主体还是政府,污染者付费的非常少。主要在于,目前我国污染者付费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相信如果像欧美国家一样发展污染企业的保险金制度,未来污染者付费的比例一定会上涨。
右图看到的是平台公司(受益者)企业的类型分布,我们看到17.48%是本地城投公司,14.52%是本地地产开发公司,12.49%是文旅开发公司,还有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公司(0.08%)。
第五个是环卫板块。去年的演讲中我们就提到,曾经有一个环卫行业研究者说环卫的市场化率已经达到60%多。我们认为提出这样的市场化率在环卫市场上没有意义,之前我们用市场化率来描述污水处理、垃圾焚烧这样长周期的市场化程度,这些行业项目相对较为稳定,拿到一个项目在手25——30年的周期内是很难再次分配的。但是环卫行业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注意到市场上很多三年以内的委托服务项目实际上并不稳定,依然能被环卫十大影响力等大型企业再次分配,那么这部分空间就没有被锁定。因此,E20研究院用“商占率”来定义环卫这个市场到底还有多大的空间。“商占率”主要是在计算已经被“市场化”占有的项目时按照项目周期逐年剔除了一定比例(根据市场情况的假设)的服务期在三年以下的项目。经过调整后,我们发现三年及以上的中长周期环卫项目占到了总市场的32.76%,而剩下67.24%仍可以被上市公司通过说服地方政府进行再次分配,形成长周期的项目,这样更加接近我们污水处理、垃圾焚烧领域的BOT模式。从各省的情况来看,除了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的商占率已经相对较高,还有大量的地方有可开拓的市场。
从创新上来看,环卫企业也在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智慧化管控和装备的自动化。而商业模式创新这块,我们观察到一些环卫企业已经走向了停车场、收费公厕等有受益者付费的商业模式。
虽然商占率来看,环卫行业市场仍有大量开垦地,但从E标通采集的数据显示,环卫市场化项目的总规模增速已经开始略有下降了(左图)。从右图七大地理区环卫市场化表现看,华东依旧是主战场。
商业模式上来看,近年来PPP受到多方面压制,在环卫领域的应用受阻。我们在公管和商业模式的规律研究中发现,企业和政府以及一些咨询机构一起在这方面做“创新”。走购买服务的项目三年以上的占主流,8(3×2+2)年比较多,跟环卫设备一般折旧期一致,这就是“创新”。因为购买服务周期上限三年期是国家规定的,那么可以乘2再加上2年凑到设备折旧期。当然还有直接干非PPP特许经营十年以上的,不走PPP,而且这个合规风险就愈发严重了。2020年在我们反复“提醒”下非PPP特许经营比例超过了PPP,2021年的情况是非PPP特许经营占比继续增大(中上图),用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20年的非PPP特许经营模式把PPP模式涵盖了,这就是公共管理角度所谈的三大关系规律所带来的问题。
中下图是不同服务模式3年以上环卫市场化项目平均单体年服务金额,还是PPP和特许经营的规模大一些,项目更优质一些,范围大一些,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非PPP特许经营模式的环卫市场化项目平均单体年服务金额超过了PPP模式的项目。右侧图是不同省市3年以上环卫市场化项目表现。
从服务年限维度看,地方政府为了回避政策风险,新项目选择做长周期的比例减少了(左图)。右图是2016-2021年1-10月七大地理区环卫市场化项目不同服务年限占比情况。我们有相应的环卫报告来分析这样的问题。
从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看,可以看到三、四线城市做一体化的比较多,包括服务内容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左上图),也包括服务范围的城乡一体化(右上图),因为三四线城市本身的农村占比较高。底下两张图分别是横向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释放较多的前十省市。
虽然有很多企业在进来(左图),但是实际上也有将近50%的企业今年没有什么新拿的项目,也没有在服务期内运营的项目,企业进进出出的非常多,仍处于一个草莽时代的状态。从右图环卫市场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参与情况看,物业保洁市场化延伸类企业的份额在逐年下降,市政绿化市场化延伸类企业的份额逐年在提高,这是这个领域发生的变化。
从涌入者来看,环卫市场近20000竞争主体中,新增的涌入者以中标中小规模的项目居多。
环卫领域十大影响力企业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小于垃圾焚烧的企业(左图),只拿到24%的市场份额,十大影响力企业占到17%的份额。房地产公司来了、物业公司也来了,在这个情况下,环卫的商占集中度是在下降的(右图),从39%下降到26%,它将面临一个长期混乱的局面。
商占率的地图还可以看到,十大影响力企业在长周期项目和高品质项目中都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市场内有大量的小型项目沦散到各种小企业中,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
从十大影响力企业不同年限项目占比看(左下图),十大影响力企业在大项目上有相对优势,但是依旧有太多碎片化的小项目。
以上为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同比变动和净利润同比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市值和同比变动,有一些数字不太好看。
环卫年服务的总金额来看北京环境有限公司依然领先,原来积存的优势比较大,右图是2021年新增金额排名,侨银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增项目上领先。
这是三年以上的环卫年服务的金额,右侧是不同规模的分布,可以看到环卫公司所掌握资源的优势与否。
下一个板块建筑垃圾板块,我们看到,伴随着无废城市工作的推进,建筑垃圾成为持续支撑固废行业增长的细分领域之一。左图是2016-2021年市场化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每月新增情况,从月均1-2个项目增长只月均2-3个项目,略有上涨。右图是地区分布,华中省份占了大部分,其次是华东地区。可见无废城市的推进对建筑垃圾行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商业模式角度来看,在这个领域更多的是非PPP特许经营,PPP项目甚少(左二图)。右图为历年建筑垃圾市场化项目中标社会资本情况,每年的情况都不同,民企占主流,但获取的项目数量在逐年下降,政府的平台公司在2021年中标的项目占比为36%,其中包括上海环境等承接了更多地方政府的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的BOT项目。
危废领域有一个特征就是它主要是与工业企业强相关的政府监管下的toB业务。我们观察到,如格林美、桑德这样的公司在做的是政府授权的危废资源化,结合了市政领域的特许经营特点,以及工业领域的服务特点。而另一种类型是类似于鑫联环保这样的公司。鑫联环保的业绩在近两年得到了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其深入工业企业,嵌入到工业生产的流程当中。区别于常规的通过危废处置资格证做综合处置的业务,这种危废资源化中对于企业和产业链的融合度要求非常高。一些上市公司简单的通过资本手段进入危废资源化领域,如果你不是这个行业有深度的理解,是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展的,可能会适得其反。最近有一家上市公司并购了一个江西的和鑫联类似的资源化危废资源化项目,主要做在高炉灰中提金属锌的业务,考虑到这类项目对行业和产业链的理解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企业需要高度谨慎。
创新成功的路径总结
最后一个章节回到我刚才说的,在我们面临这么一个内卷的时代,刚才瀚蓝环境金铎总提到追求业务发展的二次、三次曲线,首创生态曹国宪总也提到很重要的观点是要回避技术陷阱,我们关注了一些好的案例,总结为9个小特点,分享给大家,在前面的章节介绍中提到了一部分。
从固废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资源化本身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资源化的过程当中实际充满了陷阱,这么多年来很多以资源化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倒下了,比如国新天汇。相比而言,以减量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方向的商业模式都相对比较简单更容易把控,但是做资源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总结的资源化的规律在前两年的论坛演讲中说过,资源化产品最后的方向主要是网络刚性产品、大宗产品、产业链产品和定制化产品。要分析不同产品的长板和短板,尤其是在需求风险方面,定制化产品受到的干扰就相对比较多,如果要往后延伸,对产业链整体的把控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美欣达集团讲到了他在有机垃圾上做后延,以及论坛第二天环节中的中持绿色也在这方面做了很长时间的耕耘。但这种模式下,扩张速度一定快不了,因为要把肥料卖到农田去,这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事。
有两个案例跟大家分享。第一是,路德环境曾经在三个月前发了一份上市公司公报,今年的利润上升了900%,为什么?他能够把酒糟做成了饲料中的添加剂,并且被大型的养殖集团所接受认可,目前这些做饲料的厂争先恐后收购其产品,因为认可品牌以及产品产生的实际价值,价值就是类似养乐多,调节牛的吸收消化能力,不用打那么多抗生素。我们看到路德现在做到了,但是最开始路德用酒糟做肥料却没有做动,因为运距的问题和产品价值问题。说明资源化的产品要嵌入产业链,让饲料厂如新希望、正大此类帮他做消纳,这样他本身就不需要控制产品后端产业链的复杂管理过程。这样他的扩张速度就会很快,当然这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应用本身。路德在酒糟的资源化研发上投入了5000万,花了三年才找到方向,又花了两年才接入了养殖行业。这样的东西明显和我们的定制化产品(如有机垃圾资源化产品-有机肥料)是不一样的。
第二是,鑫联环保,主要做高炉灰资源化提锌。我们观察到行业内很多企业都在做高炉灰中间提锌,但是鑫联的技术在花了6-7年时间持续提升后可以做到提取高纯度的锌锭,成为了大宗商品,大幅度解决了产品的消纳问题。而后继续深化技术研发,在其中提出微量的铟,而铟用在我们现有的电路板、显示屏上,但是每个电路板或显示屏上面铟的使用是纳米级的,虽然铟作为贵金属价格非常高,但是实际平均到每个显示屏上面仅增加几块钱成本,近段时间铟的期货价格已经提高了很多倍,进一步加强了鑫联环保资源化业务的盈利能力。如果像行业内其他厂家只能做到硫酸锌的话,就依旧属于定制化产品,对末端的消纳环节没有这么强的控制力,当然也没有机会拿到铟的产品。因此我们说产品进入到大宗商品阶段,虽然会受制于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但是消纳成本大幅降低,且有了一定保障,当然想要做到大宗商品也离不开技术的提升。
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大家都知道发电、供热等相对来看属于网络刚性产品,更容易销售也可以减少管理成本。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思考的角度。
从前面所述的资源化破局中有一个共性规律就是用技术驱动循环产品质量的提升,傅老师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循环层级理论,如果在产品以及技术革新上不能提高产品的品级,那么你所做的资源化本身的管理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是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运营为王”,这件事已经强调了很多年。
其实这一点并不仅局限于重资产公司,轻资产公司同样也需要。很多技术企业最痛苦的问题就是离不开“排浪式”的痛苦。“排浪式”是指在当前周期完成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获得了设备的销售、工程项目等的发展机会。但是在下一个周期如果没有开发出新的技术或产品,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可能,得不到持续的发展。对于民营的技术企业而言,真正的好公司要能找到一定的运营资产,才能构建一个“旋涡式”的商业模式,并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客户的链接越旋越深。这一点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复杂的环境中间找到运营的资产模式,目前来看适合民营技术公司的设备租赁明显在工业领域、渗滤液领域都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也包括填埋气发电领域用中资产模式的集装箱的方式在填埋场沼气发电,而不是重资产模式的建设施,就可以吃掉一些小体量的项目,而且可以随时拆走转移到下一个填埋场。这样的商业方式都是以设备代替工程来提供服务的中资产模式。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机会。
我们观察到几家相关的渗滤液企业,业绩都主要来源于全量化的处理需求以及设备租赁的商业模式,在公共管理上督察的紧迫性和应急的长期化,我说的三要素(技术、商业、公管)都具备了,如果不是DT的技术他可能没有这个优势;如果不是设备租赁的商业模式进入他可能不能获得运营收入和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如果不是环保部查得严,他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环保产业当中任何技术的发展,都要在这三个维度相结合研究。
另外,我们看到现在出现了很多分散的处置方式,那么为什么要做分散化呢?我们认为分散和集中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博弈,同时分散的市场往往很多都产生于对某些风险事件的应急、或应付上级的要求,但是这也是机会。有机会就要开发,设备公司就会得到发展。比如说这两年有机垃圾的分散式处理,美欣达集团匡总演讲中提到,浙江有1000多个分散式有机垃圾处理点。为什么采用分散式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投资小,先做几个示范,上面来检查我开始做了,肯定比直接干一个500吨的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厂安全。另一方面万一政府的垃圾分类推得慢不及预期,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上新的集中式项目,靠分散式已经可以解决问题。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在应付检查的情况下就有应急的需求。
填埋场前面也提到了,是典型的到了行业发展的末段进入衰退期。但是填埋场这几年出的项目不少,我们看到尤其是渗滤液的问题,是以前双膜法的重大短板,渗滤液反复的回喷,因为填埋场没有热能可以像焚烧厂一样进行利用,由此带来全量化的成本问题。我们认为填埋场虽然进入了产业周期的末段,但是还有二次开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开发需要我们对需求、对产品进行迭代化的思考。我们预测在填埋场渗滤液领域存量空间是至少500亿元,而增量市场空间可以达到100亿元/年,增量空间还会随着政策的不断收紧持续放出。这样的项目和技术和商业模式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中资产模式的一种代表。
要素效果化,在政府缺资金的情况下,尤其是做服务的要提升显示度。在环卫领域图元科技通过智慧化环卫管控平台的搭建,帮助地方政府对环卫考核内容进行量化监督,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就是一个典型的要素效果化例子。我们这个领域要突破里不开服务产品化,细节前些天已经讲了很多,鉴于时间关系就不再细说。
最终我们看到在环保领域形成突破,离不开服务产品化。
我们看到:对于环保领域,技术可用是基础;商业上用得起是环保成本属性的基本出发点,除非打破资源化的瓶颈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公管上可控,“控”字体现了央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技术创新战略中绝对不是唯一的驱动力,一定要结合三个要素反复推演,谢谢各位!
(本文图源:E20水网固废网)
文章链接:环保在线 https://www.hbzhan.com/news/detail/14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