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黄河在齐鲁大地上蜿蜒前行,流经山东九市25个县(市、区)后注入渤海,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黄河风情画。如何让黄河流域的“绿色脚步”走得更加坚实、高质量,对山东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实施”。记者随采访团前往山东采访,探访当地推进黄河保护法实施的有力举措,感受齐鲁大地上演的生态巨变,见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新立法、司法护佑黄河安澜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而护佑黄河安澜,确保流域发展长治久安,就必须以法治力量守护好母亲河。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黄河岸边,环境资源审判专业法庭的法治保障角色日益凸显。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磊告诉记者,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是全省首个以“黄河生态”命名、带独立编制的环境资源审判专业法庭,法庭于2022年10月投入使用,2023年11月正式挂牌。
之所以称为“专业法庭”,是因为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实行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对县域内生态环资类案件、生态城园区(辖区)内涉旅游类案件、涉企业案件、涉医教类案件进行集中管辖。
“这样便于将涉黄河流域的环境案件统一尺度、统一裁判,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保护法实施。目前,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共审理涉黄河环境资源案件一百余件。”张磊说。
司法创新探索实践路径,而完善立法则能夯实法治基础。近年来,山东省接连出台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修改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
“目前山东已经形成以《黄河保护条例》和《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为统领,以《东平湖保护条例》《南四湖保护条例》等为骨架的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山东省副省长周立伟介绍,整套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中地域协同立法成为亮点。
2023年1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济南等沿黄九市以“黄河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并于2023年4月1日起实施。
顺利立法的背后,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黄河下游山东段的特点,按照“主题协同、特色鲜明”的立法思路,把黄河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沿黄九市协同立法。
“这次协同立法重在主题协同,九市法规名称、调整范围、体例结构不一定完全相同。充分考虑本市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针对问题立法,用立法解决问题,立出本地特色。同时,各市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重要问题联合攻关机制等,共享立法、政策、标准等信息,共同研究解决难点焦点问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金妹介绍。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持续用力
生态兴则黄河美,构建绿色生态是保护黄河的必要条件,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前提。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先后提报了58条代表建议,其中有30多条与黄河相关。”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作为一名从事环卫工作的基层代表,张金海认为自己专注于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源自“人大代表为人民”的使命。“黄河是东营重要的取水源,而黄河生态环境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理应关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张金海说,在这些年提交的建议中,他印象深刻的当属黄河滩互花米草治理。
曾经,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域互花米草一度泛滥,极大影响滩涂潮汐水文过程,导致盐地碱蓬严重退化,威胁本土动植物的生存和近海岸生态系统安全。张金海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快对环渤海地区互花米草治理的建议》。
近几年,东营市采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被来挤占互花米草的生长空间,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
与此同时,东营市以国家公园创建为牵引,投资近10亿元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4,湿地保护面积2762平方公里,保护率达到60.47%。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湿地修复面积不断扩展、生态环境快速提升,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有句话说得好: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在的东营,珍稀的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已是常态,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产子’。”张金海说。
聚力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其目的便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去年山东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83.7%,超年度目标15.1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均达100%,Ⅴ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黄河干流全线保持Ⅱ类水质。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表示,山东省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前列,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
新兴产业迸发经济新活力
氢能源大巴、氢能源重卡、氢能源无人机……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各种高新精尖设备应接不暇。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起步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产业促进部副部长姚锋告诉记者,在起步区产业招引的过程中,当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产业培育上着重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重点招引,氢能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国家电投联手共建总投资100亿元的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该基地成为国家电投集团在国内布局的五大氢能产业基地之一及四大燃料电池产业基地之一。
产业基地内的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成鑫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完成年产能各1000台套的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车用系统三条生产线建设投产,项目被评为“先进制造十大领航项目”。
“氢能产业基地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融为一体,实现对氢能就地和就近消纳,从而解决氢能长途运输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姚锋介绍,氢能产业基地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约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超100亿元。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氢能产业发展,是山东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表示,山东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组数据可见山东绿色发展势头:集中要素资源支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沿黄9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8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万家。
“山东还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提速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 山东省副省长周立伟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