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是落实国家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和构建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山东省于2021年启动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济南、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滨州等11市成立了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建立了省级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有效破解科研与实际脱节、科研成果不落地的难题,推动全省精准、科学开展PM2.5与O3协同控制,取得显著成效。驻点两年以来,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0.8%,优良天数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
创新组织形式,推动“一市一策”落地
为规范、高效推进“一市一策”工作,强化成果集成和转化应用,山东省建立了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有序有力推动精准、科学治污。一是坚持月调度、季总结机制。每月调度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情况,每季度梳理工作进展与典型案例、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形成工作总结报送国家攻关中心,确保驻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积极开展交流共享。每季度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交流技术与经验,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区域气象、环境等资料与数据,有力促进了研究的精准性。三是完善会商机制。在秋冬季等重点时段,围绕PM2.5与O3污染协同防控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组织各驻点工作组联合会商研判,提升区域联防联控成效。四是强化成果集成。总结各市O3防控和PM2.5深度治理工作经验,凝练出适应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协同治理策略,全面支撑全省及各市突破蓝天保卫战“有想法、没办法”的瓶颈。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攻关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山东省及各市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水平。聚焦重污染天气消除,积极参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区域会商,协调各驻点工作组加强会商研判,分析雾霾成因、研判预测变化趋势,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重污染应急应对模式,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聚焦O3污染防治,开展O3污染成因、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NOx差异化管控等攻关研究,建立了O3污染案例库,逐步探明了O3污染形成的机制,深化了对O3污染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为O3污染科学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PM2.5与O3成因与治理攻关成果集成与转化应用。
强化帮扶指导,提升地方“造血能力”
开展VOCs治理系列培训,帮助地方培养人才,促进地方技术力量的“造血能力”。邀请业内专家,以石化行业、化工行业、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为重点,聚焦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VOCs含量等10个关键环节,举办十余期全省VOCs治理系列培训活动,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全省VOCs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采用“一线”工作法,全程参与山东省VOCs现场帮扶指导活动,组织各市驻点工作组开展跨市O3污染攻坚交叉帮扶,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对146家工业企业、41家加油站进行现场核查帮扶,实现16市全覆盖,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开展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情况调研,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豁免VOCs末端治理设施,实现精准帮扶。
加快成果转化,有效支撑环境决策为确保跟踪研究成果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紧密结合,切实支撑环境管理,建立了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工作模式,将跟踪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政策文件,为全省大气环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紧紧围绕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突出问题,全面对接国家要求,结合山东省实际,编制《山东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对山东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作出部署安排;二是突出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绩效分级和差异化应急管控要求,修订《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应急对经济社会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三是突出重点行业深度减排,在对重点工业源调查摸底基础上,提出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工作建议,助推《山东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山东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山东省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