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山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奋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的山东画卷在齐鲁大地绘就舒展。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山东连获“优秀”等次。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5.4%。
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
思想认识日益深化。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做好环保工作的“指南针”、破解环保难题的“金钥匙”、发展环保事业的“定盘星”,遇到难题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寻找答案。承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各级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参与度、满意度均创新高。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坚决纠治生态环保领域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最大限度避免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转型、促进民生改善。
谋篇布局日益成熟。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用“五个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展望、部署和要求,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是九个方面主要成就之一,“生态环境美”是新时代强省五大内涵特征之一,“良好自然生态”是“六个一”发展思路之一,“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是“六个新跃升”奋斗目标之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8月,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我们将其作为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过程引领,奋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上走在前、开新局。
责任体系日益完善。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格局。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督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明责知责、担责尽责,引领形成抓高水平环保、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坚定不移推进治污攻坚,主要环境指标连续刷新监测纪录
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紧盯重点行业,聚焦重点领域,抓实重点时段,以PM2.5治理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燃煤电厂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扎实推进,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正全部争创环保绩效A级。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推动国Ⅰ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高质量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和集中供热替代。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补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短板。持续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优化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差异化管控。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改善63.3%;优良天数比例为73.2%,较2013年提升33.2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2年的3.5天,降幅达94.2%。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实施国控断面精准管控,强化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协同推动重点流域河湖“保水质、增颜值”。构建完善“治用保”系统治理体系,加快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对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坚持陆海统筹,构建完善区域-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完善“一河口一湿地”布局,控源截污、生态净水,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2022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V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始终以Ⅰ、Ⅱ类海水为主。2023年近岸海域春、夏航次优良水质比例分别提升13.5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再创监测纪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效落实。强化源头防控,把牢供地关口,确保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切实守护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严格重点排污单位监管,对1596家企业实行强化管理,将536个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纳入优先监管。开展受污染耕地监督性监测,督促落实农用地分类管控措施。完成地下水国考点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域推进“无废城市” 建设,启动新污染物治理,“洋垃圾” 实现“零进口”。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3年以来,新增完成322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坚定不移实施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丽山东的亮丽名片。
生态保护持续强化。坚决扛牢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全力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落实。划定陆域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00万亩,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试点生态质量指数(EQI)监测评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持续开展“绿盾” 行动,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修订实施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和10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体系初步建立。
系统修复扎实开展。在全国率先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启动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系统开展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等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00万亩,累计完成造林1700万亩以上,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88个,黄河三角洲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取得重大进展。获批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陆海统筹生态治理与系统调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山东省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空白。
示范创建亮点纷呈。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落地。截至2022年,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淄博马踏湖、青岛灵山湾分别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桂冠。威海桑沟湾、烟台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组织两届生态文明“十强县”评选。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74个地区成功创建达标。
四、坚定不移提升发展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厚积成势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自觉将生态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倒逼动能转换,引领发展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源头治理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家,压减钢铁、炼油、电解铝等落后产能,分别占全国的12%、36%、5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排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76万吨、氮氧化物88万吨、化学需氧量59万吨、氨氮6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381.8万千瓦、10年增长近16倍,光伏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强度10年下降37%,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坚持立足省情、稳中求进,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行“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和碳排放指标省级收储调剂,确保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核“两高”碳排放减量替代项目36个,减少碳排放303.94万吨。开展近零碳示范创建,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评价,推进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的意见。指导重点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八大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核查应纳尽纳、发电行业履约应履尽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3%。制定实施《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下一步,山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关系”,按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坚持环保为民、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纵深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山东新画卷。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