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院长 谢刚
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更大力度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和“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切实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从全会的部署看,能够深刻感受到,在山东,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在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根本路径。山东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程度,必须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打造集约绿色低碳的城市群;通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
立足省情实际,全会提出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深刻把握任务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修复,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这反映出我省把绿色低碳发展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陆海衔接的生态系统很有特点。尤其是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支撑,意义重大。
从时间的维度上纵向看,山东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是显著的,“十三五”末,全省大气、地表水、海洋环境质量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必须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打好环境问题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形成“天蓝、水净、地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的美好画面,奋力蹚出一条大江大河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